一方農家小院,幾張板凳馬扎,一群父老鄉親,一齊聽聽普法。近年來,為推進法治鄉村建設進程,宿松縣在各村(社區)因地制宜打造“普法小院”,將普法陣地延伸到群眾身邊,推動法律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
普法宣傳主陣地。 “息息相關千萬家,守護公民你我他。學好用活民法典,處處開滿法治花……”破涼鎮雪鎮村村民陳合順家的小院中,非遺傳承人汪永松將法治元素融入宿松傳統地方曲藝,一曲普法大鼓書唱得神采飛揚。小院里的村民們坐在條凳上,興致來時,按律打拍、隨聲附和,聽得興致盎然。 這是宿松“普法小院”的日常活動之一。作為黃梅戲、文南詞、大鼓書等傳統戲曲的故里,源遠流長的地域傳統文化是宿松普法工作的一支“源頭活水”。文藝團體、文藝愛好者、普法志愿者等積極主動創作如地方戲、相聲、小品、快板等形式的法治文化作品,走進農家小院進行演出,將法治融入文藝,送進萬戶千家。 “創建普法小院這個品牌,便民是基礎,靈活是關鍵。”宿松縣法宣辦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普法小院“尋”人而設,有住家的地方就有小院,有小院的地方就有普法。以農家庭院、屋前場后為普法場所,以村(社區)兩委干部、農村法律明白人為普法隊伍主力,圍繞群眾所思所惑的法律問題開展精準普法,講“宿松土話”,說“身邊案例”,演“法治節目”,采取大眾化、接地氣的語言和形式,深入淺出地把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宣講出去,讓普法看得見、聽得懂、感受得到。 ![]()
矛盾化解新場地。 “今天咱們聚在小院,不聽節目不看戲,咱們一起來說說小張和小高騎車發生事故,怎么賠償的問題。” 除普法宣傳外,普法小院還是一個“流動”的調解室,在村民們心中,普法小院里有隨時上門的“專家義診”。在二郎鎮二郎村張某家的小院里,二郎司法所所長孫慧敏和金波調解室調解員吳金波就送“和”上門,主動調解起村民間的矛盾糾紛。一個多小時后,發生矛盾的小張和小高已經握手言和,吳金波就著現場的氛圍,和大家說起了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事故糾紛的處理事項。 “開車騎車都要小心為上,發生事故不僅傷害身體,也傷了大家的和氣。” “有了糾紛不好解決就聯系我們調解室,咱們隨時可以安排人員上門給大家排憂解難!” 聲聲叮囑中,對立的兩家人眉頭逐漸舒展,旁觀的群眾也連連點頭。 二郎司法所所長孫慧敏介紹,“普法小院不僅是宣傳的好去處,更是調解糾紛的新場地”。為此,宿松縣積極推進“普調融合”黨建工程,把調解陣地與普法陣地融合在一起,當事人在“普法小院”中接受調解員普法宣講,調普結合、普調相融。如今該縣一千余名調解員就活躍在一個個普法小院中,在他們的作用下,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糾紛就地化解”。 ![]()
法律服務集散地。 “聽說房產過戶要辦個公證,這要怎么個辦法?” “法律援助是免費幫人打官司吧,我符不符合條件?” “司法局是不是還管視頻探監?” 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宿松縣“普法小院”在普法說事析理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服務范圍,已經成為該縣法律服務工作的集散地。 “我們精心組建了一支普法志愿者隊伍,定期深入各普法小院組織活動、收集信息、排查矛盾糾紛隱患。”宿松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石海燕介紹,通過定期在“普法小院”傾聽群眾說事,便于群眾隨時提意見、談建議、講看法,及時反映迫切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同時依托鄉鎮、村(社區),逐步建立普法員、調委會、司法所、派出所、基層法庭以及各相關部門相互銜接配合的聯動工作機制,做好調解、普法、法律服務以及鄉村振興等“結合”文章,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由“散”到“聚”的轉變,以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駛上“快車道”。 普法小院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化“泛而空”為“小而精”,化“遠而疏”為“土而親”,實現了普法由單向輸送到雙向互動轉變,使枯燥晦澀的法律條文變得更加有溫度。下一步,宿松縣將持續加強“普法小院”建設,充實普法志愿者隊伍,在“普法小院”里書寫基層社會治理“大文章”,讓更多的法治“好聲音”傳遍松茲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