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版圖上
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 是安徽的爭先進位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省級行政區生產總值排行榜上,安徽以31874.8億元躋身十強之列。這是歷史性的突破。安徽在全國經濟格局中曾長期處于“總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狀態,如今邁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臺階。
862da1b9183c1b2677eaba2465a87939.jpg (138.2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在輿論場中,安徽的熱度近年來也持續上升,一改存在感不強的“小透明”形象,開始頻繁“破圈”。從蔚來汽車到長鑫存儲,從柔性顯示到可穿戴設備,安徽企業、安徽產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和流量。 是什么支撐了安徽經濟的崛起?答案可能有很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賦能,承東啟西、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對科技創新長期堅定不懈地投入……這些利好因素發揮作用、落地開花、由因結果,最集中地體現在制造業這個根基上。 制造業興則經濟興,制造業強則經濟強。 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2%的背景下,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3%,制造業增長14%。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之下,制造業在抗御風險、應對變局中的基石之重,得到事實與數據的有力驗證。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將視野拉向中長期,自2016至2020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三位,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七位、中部第一位。 毫無疑問,安徽經濟總量入圍全國十強,首先是制造業入圍全國十強。安徽經濟的進位,根基是制造業的進階。
16685824ad82f36dc16932e57f05c746.jpg (148.9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擁抱藍海 開疆拓土
如果評選近年來安徽制造業在產業界、投資界影響最大的事件,合肥引進蔚來必定入圍。 這已是廣為傳揚、為人熟知的故事:2020年上半年,合肥在蔚來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果斷出手,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引進蔚來中國總部。獲得“輸血”的蔚來迅速脫困,市場表現、股價均一路上揚,今年4月跨過第10萬輛量產車下線的里程碑,9月單月交付量突破1萬輛。 作為造車新勢力的龍頭,蔚來落戶對合肥乃至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兼具直接拉動效應和品牌宣傳效應。合肥市政府與蔚來共建的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規劃整車年產能100萬輛、電池年產能100GWh,將引入大量關鍵配套企業,形成高度聚集的產業鏈。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重要的配套,動力電池行業頭部企業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大舉“進軍”安徽。比亞迪、中航鋰電、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企業已陸續在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等地投資建設生產基地。隨著產業鏈優勢企業的集聚,在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格局中,安徽的分量越來越重,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
fa661d43ee5bfad18aec219cab463da3.jpg (103.3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其實,在傳統汽車制造業中,安徽雖然有著鮮明特色,但無論體量還是競爭力都沒有明顯優勢。發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并迅速占據有利身位,代表了安徽發展制造業的一條典型路徑:聚焦新興產業,通過高端引領、龍頭帶動做強做優做大,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 對于曾受困于“大而不強”的安徽制造業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打法。“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新興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藍海,根據自身稟賦和基礎選準賽道,就可能借“風口”之利快速壯大。當然,這需要操作層面的精準、專業,極為考驗地方政府的膽識和智慧。 近年來,安徽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努力,在多個領域結出累累碩果。 新型顯示產業,安徽已形成以顯示面板為核心,“從砂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成為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面板產能約占全球10%,產品供應基本覆蓋國內外主流終端廠商。 集成電路產業,安徽已形成從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到材料、裝備、創新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等較完整產業鏈條,產業鏈企業超過300家,初步構建起以合肥為核心、沿長江相關市協力發展的“一核一帶”產業格局。 光伏產業,安徽匯聚上下游企業超過150家,形成從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及配套,到逆變器、儲能電池、發電工程等較完整的產業鏈。2020年全省光伏電池及組件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光伏逆變器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前列。 工業機器人產業,安徽近五年平均增速超過35%,2020年營業收入達380億元、位居全國第六位。 “中國聲谷”成為全國第一個以“中國”冠名、第一個部省合作共建、第一個配套專項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2020年營收1060億元、入園企業1024家,成功實現“雙千”目標。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銅陵先進結構材料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合肥智能語音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 搶占制高點,壯大新動能。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2020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2.4%提高到40.3%。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8.9%,比全部工業高9個百分點。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安徽制造”在新賽道、新領域不斷開疆拓土,版圖在深刻重塑,能級在穩步提升。
5cdbfb5fb3698a763cdd87eaa854908b.jpg (109.2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苦練“內功” 脫胎換骨
下單一臺洗衣機,買家可以觀看生產的全過程,追蹤從零件到整機的各個環節——在合肥美的洗衣機工廠,可視化生產填補了客戶與廠家之間的信息鴻溝,也改變著消費者與生產商之間的關系。 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演進,正在使全球制造業發生大規模的產業生態和制造模式變革,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是大勢所趨。 以合肥美的洗衣機工廠為例,這家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工廠,通過“5G+智能制造”新模式,實現從訂單開始,供應鏈管理、智能化排產、柔性化生產、質量控制,再到物流管理、售后服務等全價值鏈的數智化管理,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在生產線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年產能由過去的不足800萬臺增加到2020年的1300萬臺,產值翻番,近三年累計降低人員成本6743萬元、降低能耗50%。 家電是安徽制造業的傳統強項,以合肥、滁州、蕪湖為中心形成了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家電制造基地,冰箱、空調、洗衣機、彩電等“四大件”年產量近億臺,約占全國1/4。當下,建材家電化、家電智能化、家居智慧化推動家電業的升級。行業格局的重構中,安徽家電業加快生產改造和產品迭代,邁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從而鞏固領先地位、重塑競爭優勢。
93ed09b68cc0ded325927818845456fb.jpg (113.8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已成為安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過去五年,安徽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工程,每年滾動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9.4%,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長20.1%。 無人駕駛礦車“聽令而行”、智能“專家”24小時在線“緊盯”設備運行狀況……走進位于蕪湖的海螺集團智能工廠,隨處可見工業互聯網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的“科幻感”及智能化帶來的效能提升。 在奇瑞汽車股份公司第三總裝廠生產車間,超高清工業攝像機以每分鐘200張的速度,對準流水線上的涂膠機器人不間斷地進行全方位拍攝。圖片數據和其他生產經營、研發數據在云端快速匯聚,源源不斷傳送到“數字化管理決策駕駛艙”,為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撐。 作為馬鋼“最強大腦”,“馬鋼智園”運營管控中心96塊屏幕組成的巨型顯示屏上,眾多跳動的數據反映著實時生產信息。從“經驗生產”到“數字工廠”, 新型智慧管控模式,使馬鋼在多個生產環節實現在線、遠程、無人操作。 從全省范圍看,技術改造步伐加快,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深入實施,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更大生機和活力。與中國寶武戰略重組后,新馬鋼走向“大而強”。海螺集團、銅陵有色已連續三年上榜世界500強,今年排名分別較前一年上升52位、49位。 一場脫胎換骨式的改造,提升著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苦練“內功”強筋骨,“安徽制造”正在告別“大而不強”,呈現出規模總量與質量效益同步躍升的良好態勢。
1a7f533b96fe663a25865e4aa2ef2690.jpg (134.0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矢志創新 布局未來
創新能力是制造業能否保持強大競爭力的生命線。 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讓安徽創新力量如虎添翼,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人造太陽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矚目,有著支撐制造業創新的顯著優勢。 工信部近日批復組建4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這是制造業創新力量的“國家隊”,其中兩家花落安徽。依托合肥智能語音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組建的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集合了科大訊飛、寒武紀、優刻得、中科類腦等行業骨干力量。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牽頭建設的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曾取得一系列“中國首創、世界第一”的創新成果并成功實施產業化,將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 兩支“國家隊”的身后,是安徽為制造業創新所培育的深厚土壤。近年來,安徽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培育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537家,技術中心所在企業數量占規上企業的8.4%,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占規上企業的六成以上。
ac7c19628f067ac6a0a3dff4332c9ce2.jpg (99.2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9 10:08 上傳
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發展領跑一路。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的科大訊飛,自主高端汽車品牌“出海”先鋒蔚來,撬動全球存儲器市場格局的長鑫,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第一的華米科技……在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創新讓“安徽制造”的行業話語權、標準制定權和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影響全球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創新森林的茁壯成長,需要優良的生態。安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等多鏈協同,持續優化創新生態。以安徽創新館為龍頭、鏈接16個市的科技大市場,為科創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渠道。培育科技經理人隊伍,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面向“十四五”,安徽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上拿出了更多舉措。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安徽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已經獲批建設國家實驗室,產出量子計算原型機、量子操作系統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領先,取得了先發優勢。國盾量子登陸科創板時,以近10倍的漲幅刷新科創板新股首日漲幅紀錄,即是資本市場對安徽“科創+產業”發展路徑的熱烈回響。 誰贏得了創新,誰就贏得了未來。安徽科創的優勢,必將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勝勢,為“安徽制造”持續進階提供澎湃動力。
來源:安徽日報
文:汪國梁
圖:安徽新聞網視覺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