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田間生長的野草,作為池塘養魚的飼料;利用興修的池塘,作為灌溉稻田的水源……近年來,宿松縣涼亭鎮一大批農戶,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通過規;N植水稻和引入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成本,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同時解決當地居民家門口就業問題,走出了一條依托農業“產業鏈”串起脫貧致富鏈的發展道路,當地多個貧困戶還實現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的“蛻變”。
6377083435987656012663681.JPG (190.14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0-26 14:01 上傳
10月24日,筆者來到涼亭鎮東山村種糧大戶馬尚德興建在該村花屋組的水稻種植基地,馬尚德和妻子賀曉玲正在田間割野草,并將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魚。池塘建在水稻種植基地的最高處,共有兩口,池塘下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仍有不少稻禾立在田里等待收割。
“以前,這里的農田一到干旱季節,就容易缺水,水稻灌溉得不到保障,我在這里興建了幾口池塘后,再也不愁缺水的問題了,每年還可以利用池塘養魚的收入,來彌補農田租金上的開支。”指著眼前豐收在望的稻谷,馬尚德一臉的自豪。
東山村黨總支書記楊春龍介紹,30年前,馬尚德在一次工傷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成了殘疾人。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中,因馬尚德身體殘疾,加之兩個子女都在學校讀書,家庭負擔重,他家被列為貧困戶。2014年,馬尚德在鎮村干部的引導和幫助下,依托本地豐富的農田資源,發展規模化種植水稻,通過對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造和完善,引入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勞動成本,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經過三年的苦干實干,馬尚德不但為家里摘掉了貧困戶帽子,還從農業生產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水利建設對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性。2017年,他充分利用當地山澗的地下泉水,在楊屋、月塘、花屋三個村民小組的荒灘上,興建了4口總面積為20畝的池塘,采取“以水養水”的辦法,利用興建的池塘積蓄農田灌溉用水,確保農田用水在干旱季節之下,都能得到保障,實現穩產保收。同時,他在該三個村民小組又流轉350畝農田種植單季稻,進一步壯大水稻種植經濟。
6377083437323018366872492.JPG (157.66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0-26 14:01 上傳
“鎮政府不但幫我從銀行申請了扶貧貸款,還每年為我爭取了創業資金,2020年又為東山村興修了3公路的水泥公路!痹跊鐾h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馬尚德對規;N植水稻的信心更足了,也逐漸嘗到了發展農業“產業鏈”帶來的甜頭。
“以前,總是愁著田壩上瘋長的野草影響稻谷的生長,每年不得不多次使用除草劑將它們除掉;現在,這些野草都成了養魚的天然飼料,每天我和妻子都要將割好的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魚!2017年以來,馬尚德夫婦每到水稻生產旺季,每天除了忙于水稻的田間管理之外,還忙于割野草、投放野草、捕魚等事務。取之不竭的野草資源,成了馬尚德在池塘養魚的免費飼料,不僅有效降低了池塘養魚的成本,而且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馬尚德還充分利用田間的溝渠資源,養殖龍蝦和泥鰍,夏季最多時,一天可出產100余斤龍蝦和泥鰍。
據了解,通過建立農業“產業鏈”的經營模式,馬尚德不但自己從貧困戶蛻變成了種糧大戶,而且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脫貧致富;每年當地300多個農戶都要從馬尚德年支付15.2萬元的土地租金中實現家庭穩定增收,有的農戶還通過在馬尚德的水稻種植基地就業實現家庭增收。2021年以來,馬尚德共支付工人工資6萬余元。
“過去,東山村農田拋荒的現象比較突出,在馬尚德的帶動下,村里共有4個農戶,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水稻、馬蒂等農作物,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實現了土地增產增收,為涼亭鎮振興農業經濟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樣本。”涼亭鎮黨委書記尹建軍說。
農業“產業鏈”串起脫貧致富鏈。截至目前,涼亭鎮共發展“水稻+養魚”“水稻+養鴨”“水稻+養雞”“水稻+養豬”等多種經營模式的種養“產業鏈”大戶21個,興建水稻種植基地24個,規;N植水稻總面積達7萬畝,帶動了當地大米加工業、運輸業、農資經銷業等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徑。(孫春旺 鄧頂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