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歲的耿大姐,家住浙江中北農村,平時身體一直很好。奇怪的是,她突然出現全身乏力,但休息1周后,不僅乏力沒有改善,反而更嚴重了。漸漸地,她連路都走不了... 束手無策的她來杭就診才知道,自己的這場病,居然跟前段時間看別人殺鴨子有關。發病前10天看別人殺鴨子中招了 罪魁禍首是“鸚鵡熱” 當時,耿大姐不光走不了路,還出現劇烈干咳,伴有發熱,體溫最高達39.2℃。耿大姐先是就診于當地醫院,但治療幾天不見好轉,遂轉診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
耿大姐到達急診搶救室時胸悶氣急明顯,吸氧條件下氧飽和度都不高,且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高達327.7mg/L……相關的血液檢查提示肝臟、腎臟、肌肉均受到損傷,一查肺部CT顯示兩肺多發彌漫性病變,急診科醫生考慮患者病情危重,病原學不明,就請感染病科醫生進行會診。 感染病科汪國運副主任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后認為,患者急性起病,肺部進展迅速,多肺葉病變,氧合低,符合“重癥肺炎”癥狀。但蹊蹺的是,入院后相關常規檢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檢測均為陰性,幾天治療后復查肺部CT,肺部病變卻比之前病情明顯進展。 “從影像學上看不像普通細菌性肺炎,伴有多臟器損傷,且常規抗感染治療下肺部病變仍有明顯進展,需考慮非典型病原體感染可能。” 感染病科主任潘紅英及其團隊成員主任醫師童永喜、副主任醫師汪國運、主治醫師黃益澄、鄭偉決定追根溯源,進一步詳細詢問病史,終于發現端倪。原來,耿大姐發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殺鴨子,待了一會。 有活禽暴露史!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經基因測序等檢查,耿大姐最終被診斷為“鸚鵡熱”。醫療團隊馬上調整治療方案,患者體溫很快恢復正常,胸悶氣急癥狀明顯改善,復查肺部CT示病灶明顯吸收。 “鸚鵡熱”嚴重可致命 平常注意預防是關鍵 潘紅英主任介紹,鸚鵡熱又稱為“鳥疫”,由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類及鴨等禽類傳染給人,最初發現本病多見于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近年國外相關文獻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約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6310e31966f2aa094ea2fd2eeebdd9c1.jpg (36.08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0-13 10:00 上傳
潘紅英等醫生在查房“一般認為,混于塵埃中的衣原體或感染性氣溶膠可經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觸帶菌鳥或禽類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則可經有破損皮膚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種途徑,感染。” 潘主任表示,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后,潛伏期一般為7-15天,短者3天,最長可達45天。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見為高熱、寒戰、劇烈頭痛、肌痛、干咳、呼吸困難和胃腸道反應,易有肺外器官的受累,嚴重者危及生命。據報道,近日浙江麗水有一例鸚鵡熱病人救治無效死亡。
潘主任提醒,頻繁密切接觸鳥與禽類的人群屬于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高危人群。養鳥愛好者要注意保持養鳥環境的衛生,每日清洗鳥籠,在清潔糞便時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提倡應用“濕式作業”,以免致病微生物擴散到空氣中,被吸入人體而感染;購買活禽時要保持距離,食用禽類時要徹底煮熟。若禽類出現鸚鵡熱癥狀應立即隔離,并及時處理病禽。若人出現相應癥狀,應立即就醫。
來源:杭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