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手機。
但很多家長疏忽了,手機對于孩子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曾有新聞報道,由于大人的一時疏忽導致孩子沒了性命。
出事的主人公,和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都是喜歡抱著手機睡覺。玩著玩著就睡著了,把充著電的手機隨手扔到了床上。
原本以為第二天上班的時候,正好滿電,這樣就省去了帶充電寶的麻煩。
但是不幸就這樣發生了。凌晨,手機突然爆炸,點燃了家里面的易燃物,而熟睡的一家人根本就來不及反應,短短幾分鐘就被大火無情吞噬!
當晚,一家四口被緊急送往醫院。不幸的是3歲的兒子和剛滿1歲的女兒,因為受傷過重,器官衰竭,不治身亡!
媽媽的頭部和上肢被嚴重燒傷,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后續的醫療恢復費用對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爸爸受的傷最輕,只有雙手被燒傷。
a353e23ff61c472ef2cdac330bd8cad4.jpg (73.1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財產的損失都是次要的,原本蹦蹦跳跳、活潑健康的寶寶,突然沒有了,才令人崩潰。難以想象這個家庭該怎么從這次的陰影中走出來。
看完這個視頻,一陣后怕,因為平時很多人經常晚上不拔充電器就睡覺。
上網隨便一搜竟然發現手機爆炸的案例不勝枚舉:
6e8c57bdf48789d98cb36e34ae14aa23.jpg (40.75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2fd66fd4b60ebec6e29fa6ab16b4535b.jpg (12.98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a64c52014205e570fe26eb91c39e05ef.jpg (30.7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89ee00adee73c0bb7cc9ca0b804924ad.jpg (14.89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真沒想到我們平時形影不離的手機,竟然是一個移動的定時炸彈。
手機會爆炸,但是又不能沒有手機,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手機會爆炸呢?有沒有方法規避這樣的風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手機爆炸的原因。事實上手機爆炸的真正根源是電池,而電池爆炸的原因大致有三種。
第一種是電池本身的原因。電池內部缺陷,電池即使在本身不充電、不放電的情況下也會爆炸。這就要求我們去正規渠道購買手機。
不要為了貪圖小便宜去一些不正當渠道買一些三無產品。
第二種由于電蕊長期充電。鋰電池在特殊溫度、濕度以及接觸不良的情況下,可能會瞬間放電產生大量電流、引發自然自爆。
所以,千萬不要放在床邊長時間充電,尤其晚上睡覺的時候,一旦爆炸受傷的就是頭部等重要部位。
第三種原因就是短路。如果我們邊打電話邊充電就很容易在無意識間拉扯充電線,造成短路,引起爆炸。另外將手機放在高溫或易燃物品旁,也可能造成爆炸。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混用充電器、充電線。
很多人對電源線不重視,認為能充電就行,于是把街邊攤或者網絡上低價買來的連接線,萬能充什么的都拿來充電。
殊不知這些連接線、萬能充大多不是正規廠商生產,質量安全無法得到保證,買到不好的就是要命的東西。
這樣做不是省錢,而是在賭命。
e87a43613e49d2de231c40068e14bff2.jpg (32.69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本報資料圖,非新聞圖片
注意! 如果你的手機有以下特征, 很可能是爆炸的前兆!
手機過燙
長時間充電、打電話或者邊充電邊玩手機都會導致手機過燙,一般來說都屬于正常現象,讓手機歇一會兒降降溫就好了。
而如果在正常使用手機時,手機異常,突然發燙,這種情況就應立即停止操作。
手機充不上電
一般情況下,手機會爆炸都是因為電池的原因。現在基本上都是內置電池,一旦手機充不上電,不是充電器的原因就是電池有問題。
在排除充電器的原因后,基本上就是電池壞了,一定要送去檢修。
3316e9ce7245741a7ec2f1ade9e39bde.jpg (53.57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3 10:22 上傳
↑本報資料圖,非新聞圖片
頻繁自動重啟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自己沒有碰手機,它卻自動關機重啟了。出現這種情況要格外警惕。
因為頻繁重啟,會讓手機長時間處于高速運轉狀態,不要放任手機自己嗨,等熱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引發爆炸!
電池出現明顯老化
電池嚴重損壞的時候都是有征兆的,比如表面鼓起來,有液體流出等等,另外,充電線突然變軟也要特別地注意。
天災不可躲、人禍尚可防。希望大家能夠引起重視。養成一個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對自己對家人的生命負責!
來源:科普中國、廣東衛生信息、樂活記、發現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