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圖20210602140214.png (529.19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2 14:02 上傳
到2025年 皖江示范區生產總值力爭超過4萬億 2010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下簡稱皖江示范區)規劃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多年來,安徽扎實推進皖江示范區建設,為中西部地區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經驗示范。2010~2020年,示范區累計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2萬億元,年均增長16.6%!笆奈濉逼陂g,示范區將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白菜心”;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超過4萬億。
【龍頭企業】
已培育形成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今年一季度,作為皖江示范區“雙核”之一,合肥市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253戶,同比增加了82戶?偭颗旁谇10位的龍頭企業合計完成產值超過800億元,同比增長了62.8%。而這當中,江淮汽車、聯寶電子、京東方3條線產值均實現快速增長。
不僅僅是在合肥,要想培育壯大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至關重要。近年來,示范區把承接產業轉移與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結合起來,引進京東方、維信諾、聯寶電子、蔚來汽車、大眾汽車等一批國內外領軍企業,布局建設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快速集聚。
提到龍頭企業,合肥京東方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話題。從6代線投產到8.5代線投產再到10.5代線投產,近年來,京東方帶動了彩虹、康寧等上下游近100家企業聚集,總投資超過1500億元,發展成為我國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之一。
2020年,合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產業和銅陵先進結構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共集聚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全產業鏈產值超30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個產業還成功入選了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如今的皖江示范區,已經形成了“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路徑,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科產融合】
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5月28日,在合肥科學島,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以1.2 億攝氏度的溫度,持續“燃燒”了101秒。這一突破,一舉將1億攝氏度20秒的原世界紀錄延長了5倍。
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標志和重要基石,如今,在合肥,像“人造太陽”這樣的大科學裝置已經建成了3個,還有多個項目在建、多個項目在開展預研工作,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5月31日下午,合肥市規劃委員會2021年第三次主任辦公會召開,會議研究并原則同意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規劃設計方案。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只是皖江示范區堅持走好“科創+產業”道路,實現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一個縮影。
為了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皖江示范區還組建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和未來技術研究院,涌現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動態存儲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而為了加快推動產業創新升級,皖江示范區還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家電等傳統產業,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著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2010~2020年,皖江示范區的三次產業結構由10∶56∶34調整為5.4∶43.1∶51.5,實現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標志性轉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771家、占全省79%。
【區域分工】
形成跨區域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區域分工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各區域充分發揮資源、要素、區位等方面的優勢,形成跨區域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目前,安徽全域都已經加入長三角。而皖江示范區也在協同推進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牽頭建立了G60科創走廊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通航、環境等5個產業聯盟,加快推進沿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建設。
以寶武集團在馬鞍山投資建設特種冶金材料新基地項目等為代表,如今已經有一大批合作項目,在皖江示范區內遍地開花。截至目前,滬蘇浙在皖江示范區總投資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0%。
除了深度參與長三角分工合作,皖江示范區還密切與中部地區聯動發展,協同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互補。
另外,不斷加強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東部地區的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皖江示范區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504個、實際到位資金1898.4億元,占示范區承接項目總數的28%。
【拓展空間】
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快速推進
去年4月中旬,皖江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揭牌,這為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如今,這2個集中區已經承接了文香科技、安安新材料、中基恒光智能制造、安芙蘭航空航天、信義玻璃、灣谷科技園、皖江學院、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等一大批重大項目進駐。
為了全面推進開發區優化整合,皖江示范區還支持合肥新站高新區、安慶高新區等一批承接產業轉移園區轉型提升,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數量由此前的98個整合為現在的75個。
在合作園區共建方面,皖江示范區不斷加強蘇皖合作示范區產業合作,積極推進“一地六縣”合作區規劃建設;加快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3+N”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汊河大橋、南浦一級公路等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快速推進。
圍繞十大新興產業,安徽還成立了10個由省政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的新興產業推進組,精準招引一批產業帶動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重大項目。在大力推動招才引智的同時,開展企業總部招引專項行動,鼓勵各市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企業總部、區域總部、功能性總部。
連續九年,安徽省政府出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政策,不斷打造優質高效政務環境,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責清單全覆蓋,每年對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省級權力事項、省級審批事項持續保持全國最少。
【提升發展】
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力爭超4萬億元
從2010年到2020年,皖江示范區已經累計承接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2萬億元,年均增長16.6%;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1萬億元、2萬億元臺階,達到25565億元,年均增長9.2%、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十四五”期間,安徽也將提升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安徽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到2025年,皖江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4萬億元以上。
一方面,皖江示范區將突出長三角中心區定位,對標江蘇蘇南、浙江杭嘉湖,加快建設成為長三角的“白菜心”,在全省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力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產業培育上不斷突破,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皖江智造走廊。
接下來,安徽還將著力推動皖江各市與滬蘇浙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戰略協同、專題協作,建設具有特色的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地;并繼續強化“一軸雙核兩翼”空間格局,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推動城市跨江發展聯動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體系。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建設皖江大通道大樞紐,力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滬蘇浙同步。此外,對標國家級新區,支持江北、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高質量發展,鼓勵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加快打造城市新區。
來源:鳳凰網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