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gif (832.34 KB, 下載次數: 19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6-24 12:27 上傳
近年來,隨著道路通車里程和機動車數量的增多,高速、國、省、縣道上的車輛測速設備也在逐漸增多。一些機動車駕駛人自恃車輛檔次高,車況和路況好,突破道路最高限速規定,天馬行空,著實“過癮”和“風光”了一把。隨著道路上電子警察的“咔嚓”聲,車輛風馳電掣般的身影,變成了道路交通違法的證據。面對車輛被測超速行為,車輛駕駛人有兩種明顯不同的認識和態度:
一種人自知理虧,自認受罰。這類駕駛人心里裝著《道路交通安全法》,責怪自己的疏忽,不怪任何人,并吸取教訓。
另一種人把自己超速行為歸咎于道路上的電子警察,覺得設置不講情面的電子警察就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一種失誤。道路通天就應該隨車沖天。在這部分人中還有極少數人,認為自己是個“人物”,有“面子”,電子警察應該有選擇性的拍攝。
這兩種不同的認識,究竟誰是誰非,自有公論,不必多說。
眾所周知,近年來,因車輛超速導致的道路重特大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地危害了道路行車安全,給群眾平安出行埋下了嚴重安全隱患。在一些限速60公路的省道,有的車輛跑到了100多邁;限速80公里的國道,有的車輛跑到了130多邁;2017年6月2日11時22分,牌號為皖A2M111小型汽車在京臺高速968公里處跑出了208邁的速度,創安徽省2017年以來被測速的最高時速。這哪是在開汽車啊,簡直是在開飛機。十次事故九次快,開車不是拉力賽。這是無數人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警示。
0.gif (1.18 MB, 下載次數: 1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6-24 12:27 上傳
為什么要在道路上設置最高通行時速呢?通俗地說,道路通行最高時速是根據道路通行狀況、車輛制動性能、駕駛人反應時間、天氣等諸多因素設定的。高速公路、國、省、縣道都有相應標準。限定最高通行時速是為了保障道路行車安全,在突發險情時,車輛駕駛人能最大限度采取緊急避險措施,防范交通事故發生或減輕交通事故損失。據測算,時速40公里時,駕駛人可以觀察到90至100視野度范圍內的物體;時速為100公里時,就只能觀察40視野度以內的物體了。在車輛時速100公里的情況下,緊急制動距離大概在50米左右。想一想,在一般情況下行車,您的行車間距保持了多少米?如果險情在制動距離范圍內勢必被撞,這是客觀規律。超速的危害就在于,突然出現險情后,難以及時、妥善、有效處置。
車輛測速是怎么完成的呢?目前,車輛測速技術主要有雷達測速、激光測速、視頻測速、地感線圈測速四種。宿松縣普遍采用的是雷達測速和地感線圈測速技術。車輛測速方式目前有固定卡點測速、移動測速和區間測速等三種。宿松縣采用的是固定卡口測速和移動測速。固定卡口拍攝到車輛超速圖片后通過專用線路傳輸回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違法信息采集后臺固定證據,實施非現場處罰。移動測速,一般實施現場處罰。目前,宿松縣有10處測速點分別在壩頭、破涼、一天門、破界、太下、高嶺、匯口、桃五、竹墩等地。移動測速多在事故多發的振興大道和S213等路段。
超速的違法成本。在安徽省境內駕駛小型機動車超過規定時速百分之十以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處五十元罰款(在高速公路上的處一百元罰款),交通違法記3分;超過規定時速百分之二十以上不到百分之五十的,處一百元罰款(在高速公路上的處二百元罰款),交通違法記6分;超過規定時速百分之五十以上不到百分之一百的,處五百元罰款(在高速公路上的處一千元罰款),交通違法記12分;在高速公里超過規定時速百分之一百以上的,處二千元罰款,交通違法記12分。在高速公路超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并處吊銷機動車駕駛證。駕駛營運性車輛嚴重超速,處罰更嚴厲,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規避測速風險,交警為您支招:
1、行車途中心里裝著《道路交通安全法》,敬畏法律,熟記高速公路小型汽車最高限速120公里、國道80公里、省道60公里、縣道40公里等基本常識,管控好腳底下的油門。
2、行車途中注意觀察路面上的限速標牌、測速提示牌和電子警察。此時如果您超速了,趕緊控制好車速。
3、行車途中注意聽聽車載導航上面的交通安全提示:“前方100米處測速,請勿超速。”“您已超速……”。如果一個人連導航提示都聽不進去,超速被處罰,還能怪誰?!
4、行車途中,切勿分心駕駛。許多駕駛人就是在撥打電話、發微信、刷微博時分心了,前方測速、車輛超速渾然不知。分心駕駛非常危險,車禍往往就是在分心駕駛的1秒、2秒、3秒之間。
作者感言:
隨著我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措施的進一步加強,交通違法的成本會進一步提高。對經常或者惡意交通違法者而言,將越來越感覺到車難開,路難行、證難保;對遵紀守法,安全文明出行的駕駛人而言,享受的交通安全“紅包”會越來越大。
這就是社會進步,道路交通管理的必然趨勢,我們每一個交通參與者都應該順勢而為。
(本文作者:李政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