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宜人,水波微瀾。近日,記者來到地處涼亭河下游的高嶺鄉青云村,只見穿梭在田間地頭的農民們正在忙碌著,路旁的稻鱉種養示范基地內,三三兩兩的農民或身穿皮衣皮褲捉鱉,或輕撫禾苗查看水稻長勢。一番忙碌之后,記者見到了花甲之年的村民石玉順。
640.png (666.71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20 10:17 上傳
“往年10月中旬已經開始秋收,今年整整推遲了近一個月。雖然大家會連續忙碌,但也樂此不疲。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稻田里的甲魚進入了成熟收獲期,需要在這個時候捕撈裝箱。”石玉順說。 高嶺鄉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在高嶺鄉連綿不斷的丘陵中有連片的水田,這里種植的優質水稻顆粒如玉、透亮如珠、香味撲鼻、出飯如雪,但單純的水稻種植,每畝的產量也就在250公斤上下。 “從今年開始,情況就不一樣了。”石玉順說,鄉親們利用原有的水塘和自然來水,翻修了稻田渠系,引入了鱉魚養殖。稻鱉生態種養對水稻和甲魚來說是互補的,水稻遮陰,可以為鱉魚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保持原有的色澤和口味;甲魚還能為稻田除蟲,實踐證明,“稻鱉共生”的土地肥力很足,種出來的稻谷無化肥、無農藥。
640 (1).png (482.5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20 10:17 上傳
據青云村支委王玨介紹,“稻鱉共生”不僅實現了寶貴水資源滋潤稻田和鱉魚養殖的“一水兩用”,還使“一田雙收”增加效益成為可能。80畝地出產甲魚8萬公斤左右,除去成本能賣到20余萬元。出產的有機稻米,價格也是直線攀升,不僅產量提高到400公斤左右,一斤的售價也能達到10元。每畝收益25000元,真正實現了效益提升。 據了解,青云村通過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主營、新型經營主體聯營、養殖大戶經營等方式,推廣稻魚、稻鱉、稻蝦、稻蟹綜合種養,水稻品質不斷提高,水土環境持續恢復,生態良好、綠色循環、產業融合的發展的新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種養雙收帶動產業提質增效,農旅融合帶動農民增加收入,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王玨介紹,單這一項,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收入8萬元。
640 (2).png (393.98 KB, 下載次數: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0-20 10:17 上傳
“學會綜合利用土地,對每一分土地都精打細算,這對于提升土地的價值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高嶺鄉鄉村振興辦主任楊勇說,小規模試行稻田鱉魚套養后,套養田塊的產量比純養殖鱉魚增產30%,除去肥料、人工等,加上種出的糧食銷售價比以前貴30%,這樣一來,每畝田增收1000多元。 另據了解,秋收結束之后,青云村將對田地進行升級打造,2023年村里將擴大種養面積100畝,達到180畝規模,青云村稻鱉種養示范基地將成為宿松縣規模最大、投入和產出最大的稻鱉種養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