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白石圩,一眼望不到頭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微信圖片_20220415085736.jpg (58.68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4-15 08:57 上傳
“曬曬太陽就能賺到錢,新鮮。”家住高嶺鄉高嶺村的唐金東說,屋旁就有一個“大存折”,不出力不出工,吸收太陽光“變”電就有錢。唐金東說,以前這里是荒灘,雖然有的地方改造成了稻田,但一到汛期容易遭受水災,土地的利用率始終不高。望著如今興建在水上的一排排光伏板,唐金東很是激動。
2020年8月,高嶺鄉招商引資建設30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提供近1.2億度綠色能源。
開發建設漁光互補項目是通過在水上安裝太陽能發電板,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一種資源、兩個產業”集約發展模式。項目采用“政府+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利用白石圩內閑置的荒灘資源,在發展綠色新能源的同時,推進鄉村振興,并為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持久的能量。
“這不僅盤活了閑置的荒灘資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集體和農戶收入,而且能夠充分發揮項目優勢,大力發展‘光伏+魚類養殖+水生蔬菜種植’的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讓光伏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加快鄉村振興建設步伐。”高嶺鄉黨委書記祝志斌說。
白石圩“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占地2200畝,年均發電量1.2億度,每年為村集體和農戶共增加140萬元收入。
“光伏組件的覆蓋可減少水面蒸發量,節約水資源;同時由于對陽光的遮擋,一定程度上抑制藻類成長,有利于水污染防治,但并不會影響養殖業。水體本身對光伏組件有冷卻效應,并減少了灰塵等固體吸附,因此能夠獲得更高的發電量。通過科學布置,項目將大大提高對原有土地的開發和利用,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高嶺鄉鄉村振興辦主任楊勇說。白石圩地區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多小時,屬于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
“看到我們躺著賺錢,外地親戚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人甚至也想搬過來。”唐金東說。
高嶺村黨總支書記余唐勇介紹說,該村堅持綠色發展,發揮豐富的光照優勢,用活“陽光”資源,實施分布式光伏項目,將持續收益10年以上。
太陽能不僅照亮了致富之路,整個村也都受益。過去沒有路燈,一到晚上黑漆漆的,出行不方便,村里人都待在家;現在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晚上道路亮堂堂的,大家聚在一塊散步聊天,很是熱鬧,日子也越來越敞亮。
“從一次‘輸血’到長效‘造血’,就地發電供電,讓陽光‘折現’,既能產生綠色環保的光伏電力,又能提高土地的經濟價值,真正開啟了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陽光模式’。我們將努力放大‘陽光銀行’的增收效應,進一步促進就業和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更多人致富奔小康。”祝志斌說。(融媒體記者 司舜 通訊員 嚴茂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