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助餐服務
是關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
也是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為進一步提升全省老年助餐服務水平
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高品質助餐服務需求
安徽省民政廳近日印發
《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2022年新增800個城市老年社區食堂(助餐點),積極開展農村老年助餐服務試點,支持依托養老服務機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村級養老服務站等設施增加助餐配餐功能,完成100個農村老年助餐點建設。
通過分步實施,逐步構建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助餐服務質量和水平有明顯提升。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公益定位】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優先重點滿足失能、獨居、高齡、困難等老年人的助餐服務需求。加強老年助餐價格引導,讓老年人得實惠。
【支持社會參與】扶持各類市場主體運營老年助餐設施、開展送餐服務,鼓勵社會餐飲企業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參與老年助餐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更豐富、更多樣、更優質的餐品和服務。
【注重質量提升】推進老年助餐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提升服務水平。壓實主體責任,加強行業管理,強化監督管理,保障老年助餐安全可靠。
三、主要內容
【服務對象】轄區內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
【服務方式】老年人可通過老年助餐服務機構、老年助餐點就餐(取餐)、送餐上門等方式獲得助餐服務。
【助餐服務形式】
1.新建和改建社區老年食堂。社區老年食堂應依法依規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具有相應的消防安全資質,供餐能力在50人/餐以上,就餐面積原則不少于50平方米。老年社區食堂根據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和服務需求半徑,依托現有街道級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食堂、社會餐飲企業等場所,或利用存量資源改造合理設置社區老年食堂。原則上每個街道至少建設1個社區老年食堂。服務對象以老年人為主,可適當兼顧其他人群。
2.設置老年助餐點。沒有條件建立社區老年食堂的,可按照轄區內老年助餐需求,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養老服務站等設施,因地制宜設置老年助餐點,一般集中就餐人數達到10人以上的場所即可設立老年助餐點。老年助餐點應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僅提供取餐服務的除外),設置配(備)餐區和就餐區,面積原則不少于20平方米。老年助餐點應設置在一樓,方便老年人就餐和取餐。
3.引入社會餐飲企業開展助餐服務。各市縣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有資質的社會餐飲(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大中型餐館)加工能力和網點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助餐服務?赏ㄟ^簽訂合作協議形式依托有資質、有信譽、有愛心的大中型餐館服務場所設置“老年餐桌”,為老年人提供價格優惠、品種多樣的老年餐。
四、服務和管理要求
1.實行資質認定。
省級制定老年社區助餐的規范和標準,符合條件的單位向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民政、市場監管部門共同實地驗收后可認定為助餐服務機構,并通過網站等方式向社會公布。
2.實行統一標識。
各市縣設置的社區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老年餐桌應統一命名為“**社區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老年餐桌)”,在室外醒目位置懸掛統一的標識,標識樣式由市級民政部門統一確定。
3.加強規范管理。
老年助餐服務機構、老年助餐點應實行“六公示”,即將食品經營許可證、健康證、收費價格以及對老年人的優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服務(投訴)電話上墻公示。民政、市場監管部門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查、加強日常監管,定期向社會通報一次日常監督管理情況。有條件的老年助餐服務機構應采取刷卡等信息化手段對老年人就餐情況進行實時記錄;條件不具備的,也應做到每餐登記,通過簽字、記賬等方式記錄每日就餐人數。老年人就餐情況記錄作為資金補助的重要依據。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各市、縣(區)要高度重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民政部門要加強對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工作的指導、食品安全行業管理。財政部門要嚴格落實補貼資金,加強資金管理。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老年助餐服務的食品安全監管。商務部門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餐飲企業參與老年人助餐服務。
2.加強資金籌措管理。
加大財政投入,各市、縣(區)應出臺助餐和運營補貼方案,保障助餐配餐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給予適當補助,不足部分由市縣財政補齊。探索建立慈善資金支持助餐配餐服務長效機制,鼓勵各市縣探索通過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支持市場主體、品牌餐飲企業參與大配餐服務的新模式。
3.鼓勵探索創新。
支持各市、縣(區)根據自身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大膽探索符合本轄區實際的助餐配餐服務優化發展路徑,創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出臺一批可持續可復制的措施,為推動全省助餐配餐服務優化發展提供經驗。
4.加強監督管理。
各市要制定本轄區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本地區總體任務和年度任務,并于3月31日前將實施方案上報省民政廳。各市社區老年服務推進情況于12月15日前將年度工作開展情況上報省民政廳。省民政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市老年助餐服務落實情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督查督導。
消息來源 | 安徽之聲記者馬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