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起,《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將正式施行。2月2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推進《安徽省引江濟淮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實施高質量建設管理保護好引江濟淮工程新聞發布會,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安徽將力爭引江濟淮主體工程2022年底基本具備試通水、試通航條件,2023年開展供水、航運等工程聯調聯試,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ee53c4ee1132f85f1648c3c382a767ad.png (738.97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3-1 09:13 上傳
航道船舶實行污染物船內封閉、收集上岸
引江濟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安徽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對于緩解皖北及豫東地區水資源短缺、溝通江淮航運、改善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工程供水范圍涉及皖豫兩省,其中安徽省涉及13個市、46個縣(市、區),今年將實現試通水通航。
《條例》從劃定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規范水量調度和用水管理、加強航運管理、強化水質保護等方面進行規范,共七章、四十八條。明確了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規定在邊界設立界樁、界碑等保護標志,設立必要的安全隔離設施。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并統籌農業、工業用水和航運等需求。
為強化航運管理,保障通航安全,《條例》明確引江濟淮工程航運管理范圍和航道養護責任主體;明確建設運營單位按照規定收取船舶過閘費;禁止在引江濟淮工程航道內運輸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水域運輸的劇毒化學品以及其他危險化學品;規定遇到惡劣天氣、特殊水情等對航行安全有較大影響的特殊情形或者因生態保護需要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可以采取限時航行、單向航行、封航等管制措施。
同時,規定工程航道內航行、停泊和作業的船舶應當設置污水污染物存貯裝置、集油裝置,實行污染物船內封閉、收集上岸,禁止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建立跨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等。
加速皖北振興 實現共同富裕
據了解,我省淮河以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約500立方米,不到全省1/2、全國1/4,人均水資源緊缺。由于地表水資源相對不足,皖北地區有84.5%的人口飲用的是地下水,長期開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區已形成3068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區。
引江濟淮工程是一項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的水源保障之一。以引淮入亳段為例,自2020年6月建成以來相機應急試調水運行,每日平均為亳州主城區提供地表水13.4萬立方米,約占其用水總量的80%,亳州市深層地下水平均水位已逐步上升,扭轉了該市境內地下水位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下一步,安徽將進一步發揮引江濟淮、淮水北調等重大調水工程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強化水安全保障,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不僅如此,我省皖北、江淮、沿江、皖南等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各具特點,經濟互補性強,特別是隨著安徽省加快融入長三角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引江濟淮工程的建成使得我省的水運資源優勢進一步釋放,將進一步加強區域交流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加速皖北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2022年底基本具備試通水、試通航條件
引江濟淮工程是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
引江濟淮工程(安徽段)批復建設總工期為72個月,截至目前,主體工程81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741.63億元,實現了工程工期過七成、工程進度超八成的良好態勢,沿線重大節點工程進展順利,橋梁完工46座、通車45座,工程建設進入試通水試通航攻堅階段。
下一步,安徽省引江濟淮集團公司將分秒必爭推進工程建設,抓緊抓實工程質量安全管控,構建完善工程運營管理體系,全力以赴完成各項既定目標,力爭引江濟淮主體工程2022年底基本具備試通水、試通航條件,2023年開展供水、航運等工程聯調聯試,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來源: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