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節期間,宿松縣隘口鄉召開多場歸鄉人才茶話會,共謀鄉村振興大計,共商回饋鄉里行動。
“我們要把熱愛家鄉付諸行動,為家鄉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回鄉人士楊華說出了所有外出成功鄉友的共同心聲。
近年來,隘口鄉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為主題,聚焦工貿集中新高地、產業發展主陣地、生態宜居好福地引領轉型,全力打造綠色生態示范鄉、品質生活樣板鄉、鄉村振興先行鄉,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家鄉的一舉一動都讓外出創業者看在眼里、掛在心上。
產業興旺的隘口樣板
隘口鄉是山區鄉,鄉黨委政府依托山區特色,不斷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升級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加快布局新經濟新業態,以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建設。加速新型工業化。該鄉充分發揮獨特礦產資源,以新型建材產業集中區建設為載體,利用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北部山區獨特礦產資源,遠景礦業、麗源礦業、鮑馳公司等一批礦產深加工環保型企業先后落地,工業產值突破8000萬元一年。該鄉根據山區實際調整農業生產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強科技和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現有4000畝油茶、2920畝綠色茶葉產業基礎上,新建榨油廠、茶葉加工場,拓寬產品受益渠道;同時,大力發展大棚經濟,種植羊肚菌、米斛、綠色蔬菜等經濟作物,建成羊肚菌大棚24個,米斛大棚20個,綠色蔬菜大棚30個,全面提升種植業經濟效益。全鄉年出欄黃牛600頭,土雞4萬羽,以黃牛、土雞等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已初具規模。
“我們將全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創建一批示范基地,推動畜禽、苗木、油茶、茶葉等特色產業集中連片發展,創建山區綠色農產品品牌。”隘口鄉黨委副書記周麗麗說。
隘口鄉旅游資源豐富,目前正在加快發展現代旅游業。以國家AAAA級風景區標準推進九井溝旅游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建成游客接待中心、農家樂、垂釣中心、采摘園、停車場,電商直播中心等旅游觀光基礎設施,景區每年接待游客兩萬余人次。
隘口鄉是一片紅色土地,中共宿松縣委“一大”會址遺址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特色明顯,同時結合小圩休閑觀光采摘園和古山現代農莊等,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旅游開發,完善集鎮硬件設施和賓館酒店旅游配套功能,推動文商旅融合發展,著力建設旅游商貿集鎮。
生態宜居的理想之地
隘口鄉堅持鄉村規劃先行,合理布局鄉村建設。建成省級美麗鄉村4個,市級美麗鄉村2個,縣級美麗鄉村5個。深入推進農村“三大革命”,投入562.7萬元完成2685戶農村改廁,投資372萬元提升改造污水處理站,農村和集鎮生活污水實現達標排放;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鄉村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堅持綠色發展,扎實推進“林長制”,聘用100名生態護林員包保護林,組建30人專業防火員隊伍,實現了森林“零火星”。圍繞“五綠”目標改造芭茅山4000余畝,實施森林撫育項目5000余畝,花學村、小圩村先后榮獲省級“生態村”、“森林村莊”稱號。
隘口鄉全面摸排本鄉戶籍創業建立成功人士、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產業發展領頭雁、雙一流大學畢業生等優秀人才1983人,建立人才庫,積極吸引走出去的人才把在城市里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本土,造福鄉梓。每年利用春節、清明、中秋等節假日人員返鄉高峰,召集人才召開茶話會,共商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大事要事。該鄉隘口村在人才茶話會上了解到黑木耳、無糖大米、石斛等產業發展前景良好,效益明顯。在省委老干局下派第一書記郭培良帶領下,隘口村兩委分別到山東東平考察黑(白)木耳種植;到安徽銅陵考察無糖大米種植;到安徽霍山考察石斛(米斛)種植。支村兩委經全面研討集體決策,決定引進安徽霍山石斛有限責任公司,發展米斛產業。去年,隘口村新建米斛大棚20個,預計每年村集體收益60余萬元。楊軍是九井溝村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在人才茶話會上了解到鄉村準備大力開發九井溝風景區,他便暗下決心要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他承包下了風景區農家樂,每年給村集體帶來收益7萬元,先后投資300萬元,對農家樂進行裝修;流轉土地近五百畝建設黃桃,葡萄等觀光采摘園。
和諧文明的嶄新形象
隘口鄉突出輿論宣傳,唱響加快發展的主旋律,在11個村巡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村組活動,指導村兩委干部對最新理論進行學習;組織干部群眾觀看紅色影片、齊唱紅歌提升責任心、凝聚力、戰斗力;深入村組農戶家中以及田間地頭對“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等進行微宣講;用好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鄉賢參事會,推進移風易俗,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歷年來評選“新鄉賢”92個,文明家庭1982戶,道德模范937個,對“新鄉賢”、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先進事跡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人人學先進人人踐文明的良好氛圍。積極舉辦鄉村村晚,參加紅歌展演、民歌展演、廣場舞大賽等文化惠民活動100余場,切實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改變了農閑時農民的娛樂方式,培育了良好的鄉風民風,受到了群眾的一致肯定。(司舜 尹小平 陳慶鵬)
來源:中安在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