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GDP預計增長8%以上,總量突破4萬億。不過最近,安徽還發布了不少“三農”數據。東籬認為,這些數據同樣值得深讀。
1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奮勇爭先開新局”系列新聞發布會,發布2021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數據翔實。1月17日,王清憲省長做政府工作報告,其中關于一產“兩強一增”的篇幅不小,目標具體。
一個人也好,一個省也罷,一旦形成固有印象,確實不太容易改變。普遍的印象里,安徽農業比較落后。就全國而言,產業結構里農業相對是“短板”,安徽更不例外。
但這些數據卻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
對安徽“三農”該刷新認識了。
c0c4c591fc651d12c2dabe0a88036917.jpg (181.04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安徽,良田萬頃。
817.52億斤,第四
糧食的重要性,無需贅述。
去年,安徽糧食10964.4萬畝,總產817.52億斤,創歷史新高,實現 “十八連豐”,順利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不辱使命。
這是什么概念?這個總產居全國第4。同比增產的13.72億斤,占全國增量的5.1%。10多億人吃飯,糧食從哪里來?安徽是31個省市自治區里,用一只手數得過來的那幾個。如今,安徽是全國僅有的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
在南方省份里,是唯一一個。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點,安徽糧食的強悍之處遠不止量,還在于它的“質”。
4afd07c50079ee3b2f90bcec56d24b66.jpg (124.72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安徽正在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產,去年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和水稻5062萬畝,占據超6成!鞍磮D索糧”是安徽首創,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它的精髓在于,面向加工安排品種,并且成“片”種植,探索‘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產銷加一體化模式。
現在安徽的這些萬畝片信息已全部上網。企業通過網上點擊,可輕松查閱,根據加工需求按圖索“糧”,為優質專用糧后續二三產業鏈接鋪平追溯通道。
種糧效益低,是個全國性難題。安徽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模式,走在破解難題的前列。
“我不土” 農業發展靠什么?
安徽現在主要靠科技和農業機械,并且領跑全國。去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65.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82%
均全國領先。
安徽農業一點也不“土”,估計你沒想到。
去年,安徽啟動種業強省建設,完成農業種質資源調查任務,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5352份、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186份。
以“5+8”行動為抓手,高質高量推動數字農業發展,農業農村部評價報告顯示,我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并列全國第2位,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居全國第4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1個百分點。以碭山酥梨為代表的農產品電商成為全國樣本。
cd5248d014e22e09421dfba19868c6be.jpg (67.71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讓現代科技為農業發展賦能。
通過與互聯網銀行的合作,安徽已有超百萬農戶使用數字貸款,超70%的涉農縣區與網商銀行合作、衛星貸款“大山雀”用戶全國第一,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
互聯網時代,誰善用數據誰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方面安徽先行先試,成績斐然。
難能可貴的第6 農業弱,很大程度弱在加工。實事求是地說,這是安徽長久以來的短板。但最新公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中,安徽有21家,總數達83家,居全國第6位。此前,安徽在全國長期排10名開外。這個突破顯示,近年來安徽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提升。
龍頭帶動,去年安徽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預計突破1.4萬億元。
5e247c224ae40146d763d5066dc8c2c1.jpg (142.16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農業產業化發展提質增效。
去年,安徽農口實施全員招商,全省共招引項目902個,投資意向2673.26億元。其中已開工項目348個,投資總額達966.1億元。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計超過30%,高于全國20個百分點以上。
2022年,安徽將繼續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深入實施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推進全產業鏈產值增長8.3%。力爭新增10家產值超10億元龍頭企業、3家產值超50億元加工園區,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54萬億元。
大項目、大企業越來越多,不僅僅帶來增量,更提升產業層次。
閃亮的底色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這方面,安徽干得很出色。
去年,安徽突出抓好農藥、化肥“兩減量”和秸稈、糞污“兩利用”工作,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七連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超91%和81%,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62e4efbc7e7b2d2cd69f2556fc748f4e.jpg (69.77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秸稈制品。
全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522萬畝、躍居全國第2位;“三品一標”農產品達9840個,其中綠色食品3839個、有機農產品1573個,均居全國第3位。
綠色惠及更多區域。安徽與農業農村部簽署共同推動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去年新創建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40個,總數達273個。
善于革新 改革,寫在安徽基因里。
安徽堅持把改革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一招。去年,繼續推進5個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推進1市11縣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推進23個縣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省級試點示范。耕地流轉面積達4157萬畝、占確權面積的51.5%,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
4f4f84c85bb062ddf36dbd49f1d7070f.jpg (52.3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當前“三農”領域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安徽屢屢在重點改革上率先試水,出經驗出模式,不僅推動了自身發展,也為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貢獻安徽智慧。
去年,安徽新增家庭農場2萬家,總數達17.7萬個,居全國第1位;新增1.1萬家農民合作社,總數達11.1萬個、居全國第5位。
開展“三變”改革的村達1.15萬個、占72%,超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預計新增600個左右,總數達1900個左右、占12%,超年度目標2個百分點。
929bb19ff0a0f6dc0291a9715d4ea0a1.jpg (186.77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農民增收步伐顯著加快。
去年農民收入增速預計11.7%,高于全國增速;仡櫋笆濉保2020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16620元,居全國第11位,較“十二五”末提升7個位次
提升幅度全國第一。
向現代農業進軍 當然,安徽目前離農業強省還有差距。農業要強,農民要富,安徽已啟動了重大行動
“兩強一增”。
兩強,即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一增,即增加農民收入。
推進科技強農,將開展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種業強省建設、種養業提質增效、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數字賦農等6大行動。
推進機械強農,要開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特色農機研制補短板、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農業“標準地”改革、倉儲冷鏈設施建設等6大行動。
a206277a868f71bfe151db747fc16873.jpg (218.67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2-1-20 10:11 上傳
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加快農民增收,會聚焦補齊短板,分類推進,精準施策,開展工資性收入倍增、財產性收入擴量、經營性收入壯大、轉移性收入提升等4大行動。
“十四五”,安徽會把“兩強一增”作為建設現代強省,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的“牛鼻子”,緊抓不放。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兩強一增”主要任務和具體目標做出了詳細要求。很快,省“兩強一增”行動方案(2022—2025年)也將發布實施。
假以時日 安徽“三農” 一定能用更亮眼的數據 再次刷新你的認知!
出品: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
策劃:顧群
策劃/文字: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