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教育部召開“辦實事 見實效”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會議圍繞加強中小學“五項管理”工作,介紹“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成效。 所謂“五項管理”,指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和體質管理。在今年1-4月,教育部先后印發了五個專門通知,對上述五個方面的管理分別做出規定。
“‘五項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是確保‘雙減’落地見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實際行動,解決廣大家長急難愁盼、增強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的有力舉措。”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呂玉剛司長從作業管理、睡眠管理、手機管理三方面作出了詳細介紹。
a4270a91e14066c7d2009b04745bdf5c.jpg (56.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23 08:34 上傳
▲發布會現場
各地各校普遍建立作業公示制度超99%學生家長稱學校未再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在作業管理方面,呂玉剛指出,教育部要求嚴控總量,加強年級組、學科組作業統籌協調,做到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
從取得的成效來看,會議指出,目前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訂了比較完善的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學校作業總量和時長調控基本達到了規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此外,不少地方通過制訂分學科作業設計指南、開展作業設計大賽和優質作業展示交流活動,著力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問題得到初步解決。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學生睡眠時間改善取得積極成效“小學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上課的要求落地良好
在睡眠管理方面,呂玉剛強調,睡眠對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著力解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問題。要保證時間,對“3個時間”作了規定,包括中小學生每天必要睡眠時間(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以及與這個時間密切相關的學校作息時間、學生就寢時間。
從成效來看,呂玉剛介紹稱,目前全國98.7%的學校建立了睡眠狀況監測制度,96.1%的小學和97.4%的初中上午開始上課時間做到“小學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規定要求,少數地區因為時差原因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作息時間。
此外,7714萬份家長無記名問卷反映,秋季學期有76.2%的學生睡眠時長達到或接近“小學10小時、初中9小時”的規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關調研結果有較大提升,有的學校還提供了午休時間和條件。總體上看,睡眠時間改善取得了積極成效。
防止學生過度使用手機99.8%的學校嚴格執行學生手機有限入校園規定
在手機管理方面,呂玉剛表示,防止學生過度使用手機,損害視力健康,影響專心學習,導致沉迷網絡和游戲等問題。
呂玉剛強調,要強化柔性管理,把“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的要求落實好,做到禁止性和靈活性相統一,防止簡單生硬管理。強調落實到班,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落實到每一個班級,明確保管場所設備、方式、責任人,形成長效管理的機制。
從成效來看,有99.8%的學校嚴格執行了學生手機有限帶入校園、不得帶入課堂的規定,91.8%的學校設置了專門的手機保管裝置,學校普遍提供了學生與家長必要時緊急聯絡的通道,秋季學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機給學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
對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呂玉剛強調,一是要持之以恒抓落實。加強實地調研,繼續用好監測平臺和舉報平臺,及時發現問題,督促地方積極改進。同時,委托第三方開展“五項管理”落實情況相關研究,提高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將“五項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規定要求和進校督導檢查的必看內容,長期抓、持續抓,堅決防止松懈和反彈。
另一方面,教育部也將下大力氣抓協同。落實“五項管理”需要家校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家長切實做好孩子課后時間的管理和監督。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有關規定,督促學校切實履行家庭教育指導責任,暢通家校經常性溝通渠道,引導家長依法履行好家庭教育責任,與學校共同做好“五項管理”的落實工作,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
來源:紅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