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實現 力爭地震后2分鐘地震參數自動速報, 10分鐘完成地震烈度速報; 力爭實現災害性地震發生后 10秒內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重點地區 公共覆蓋率不低于80%, 其他地區不低于60%…… 11月3日,記者從安徽省地震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安徽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35a8c277672e98cb8c547f27ac8bad0d.png (1.22 M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4 14:56 上傳
ad8a275650754771f2796a8282480040.gif (15.74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4 14:56 上傳
“十三五”期間全省范圍內新建60多個地震監測站點
發布會上,安徽省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凌學書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以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和大別山監測預報實驗場為重點,全省范圍內新建60多個地震監測站點、新增200余臺(套)監測設備,實施了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安徽子項目,監測效能不斷提升。
此外,合肥市完成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其成果被有效應用。建成396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點,完成鳳陽等5個縣(區)地震小區劃、震害預測工作,完成省引江濟淮工程等90余個重大建設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
同時,省政府修訂了《安徽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建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修訂完成預案1058個。依托社會力量發展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組建400余支社會志愿者隊伍,建成各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41個,全省開展各類地震應急演練達上萬次。全省建成75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387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成立省地震科技創新中心,深化與中國科技大學等10個校所合作,產出了一批科研成果,產學研進一步融合。
實施安徽省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等四大重點工程項目
《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志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地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事業基礎更加穩固。
據介紹,《規劃》提出5項主要任務:一是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二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三是增強防震減災科技支撐,四是強化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五是健全防震減災社會治理格局。
并提出四大重點工程項目,包括安徽省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提升工程、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基礎設施能力提升工程和全省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簡單概括可以描述為:“4321”工程,即:“四圖”(編制全省地震構造圖、地震危險性評價圖、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部分重點市縣地震活動斷層分布圖)、“三網”(烈度速報與預警網、流動地球物理網、重大結構地震安全感知網)、“二系統”(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地震應急信息服務能力提升系統)、“一基地”(蒙城野外站亳州基地)。
力爭實現災害性地震發生后10秒內提供地震預警信息
記者注意到,在提升地震預報預警能力方面,《規劃》提到主要任務是加強地震預報預警,建立地震預報員制度,優化地震長中短臨和震后趨勢預測業務,探索地震數值預測技術,實現觀測數據 異常自動識別、指標判定與預測結果自動產出。實施秒級地震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預警發布系統,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同時,增強地震信息化支撐,優化防震減災業務布局,落實地震信 息化頂層設計,構建與全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相協調統一的地震信 息化業務體系。
到2025年實現力爭地震后2分鐘地震參數自動速報,10分鐘完成地震烈度速報;力爭實現災害性地震發生后10秒內提供地震預警信息;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重點地區公共覆蓋率不低于80%,其他地區不低于60%;力爭震后趨勢快速判定時效從60 分鐘提升至30分鐘。
此外,在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方面,《規劃》提出對全省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覆蓋率達到100%,同時對全省各個市的地下活動斷層探測的覆蓋率達到100%,進一步把全省地震災害的風險底數摸清楚;在提升“地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規劃到2025年,建成科研水平國內領先的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方面,新增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不少于150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不少于30個,防震減災服務人民群眾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攝影報道
來源: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