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上午,安徽省地震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十三五”期間全省防震減災工作成效,并就安徽省“十四五”時期的防震減災規劃進行解讀。預計到2025年,安徽省將初步形成以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志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關鍵詞:監測效能
新建60多個地震監測站點 建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41個
發布會上,省地震局副局長凌學書介紹,“十三五”期間 ,安徽省地震局以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和大別山監測預報實驗場為重點,在全省范圍內新建60多個地震監測站點、新增200余臺(套)監測設備,實施了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安徽子項目。
同時,安徽省抗震設防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安徽省建設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修訂通過。
目前,全省已建成396個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點,完成省引江濟淮工程等90余個重大建設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建成“橫到邊、縱到底”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修訂完成預案1058個。依托社會力量發展地震應急救援隊伍,組建400余支社會志愿者隊伍,建成各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241個,開展各類地震應急演練達上萬次。建成75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387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成立省地震科技創新中心,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產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郯廬斷裂帶貫穿安徽省,一直受到廣大市民關注。合肥市現已完成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其成果被有效應用。安徽省郯廬—大別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黃顯良表示,“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地震局將沿郯廬斷裂帶及重點活動斷層布設密集臺陣,為斷裂帶“量三維”“拍CT”。同時在郯廬斷裂帶、大別山地區建設流動震源激發裝置,開展地震構造環境精細結構綜合探測,對斷裂帶進行深度“體檢”。
關鍵詞:“4321”
進一步提高學校、醫院 抗震設防標準
安徽省地質構造復雜,處于郯廬斷裂與秦嶺大別造山帶的交匯部位,屬于中強地震活動區域,全面提升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意義重大。
“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圍繞復雜的郯廬大別地質構造背景等重點集中發力,通過深化“一場一帶一站”科技發展戰略,進一步補齊地震監測預警、災害風險防治、地震科技創新、臺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短板弱項,啟動實施若干項重點工程項目。
未來,安徽省將集中攻堅“4321”工程,編制4張圖(全省地震構造圖、地震危險性評價圖、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部分重點市縣地震活動斷層分布圖),健全3張網(烈度速報與預警網、流動地球物理網、重大結構地震安全感知網),完善2個系統(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系統、地震應急信息服務能力提升系統),建設1個基地(蒙城野外站亳州基地),全方位提升安徽省地震監測預報、風險防治、公共服務等能力。
此外,安徽省還將開展典型建筑設施地震安全監測和健康診斷,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對新建開發園區和重大建設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依法提高學校、醫院抗震設防標準,確保一般工程達到本地區抗震設防標準。
預計到2025年,安徽省地震速報時效將實現震后2分鐘地震參數自動速報、10分鐘完成地震烈度速報、災害性地震發生后10秒內提供地震預警信息、震后趨勢快速判定將縮減到30分鐘內。力爭設區的市(城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覆蓋率、新建省級開發園區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覆蓋率、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覆蓋率達到100%。(劉小容)
來源 | 合肥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