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只是個普通感冒, 27歲的小方(化名)服了感冒藥后, 卻一不小心成了肝損傷,住院11天。 醫院通過基因檢測, 最終幫他找到了“嫌疑犯”。 喝了感冒沖劑 竟然查出肝損傷 一個月前,在IT公司上班的小方身體不舒服、乏力,像是普通感冒,于是去了藥店,買了點常見的感冒沖劑回家。
先喝了一天感冒靈,第二天又喝了小柴胡。新的麻煩卻來了,小方的大腿上突然長起了疹子,不是很密集,但持續不退。
小方去深圳大學總醫院發熱門診查了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值都有升高,提示感染或者炎癥反應。于是醫生按照感冒治療,給開了對乙酰氨基酚片、頭孢克洛和蒲地藍口服液,也囑咐小方要隨時觀察。
兩天后,疹子蔓延到了腰部,感覺腰也疼。小方想起在發熱門診的時候,護士提醒說,他的眼睛有點黃。
是不是肝損傷了?小方心里七上八下,于是去掛了肝膽外科的門診號。
接診的印宗毅醫生開出了一系列檢查和化驗單,果然,肝功能結果顯示:反映肝臟合成功能、肝臟排泄功能以及血清酶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都超出了正常范圍上限數值的好幾倍。特別是總膽紅素,已經高出將近10倍,說明肝損傷嚴重,如果不盡快治療,肝功能可能持續惡化,到時候就需要血液透析甚至肝移植。
還好,彩超和CT并沒有明顯異常?紤]小方的病史情況,印宗毅判斷小方是藥物性肝損傷可能性大,立刻把他收入住院部,開始了一系列的護肝、利膽治療。
住院11天后,小方肝功能指標穩步下降,黃疸好了,疹子也退了,順利出院。醫生囑咐繼續服藥鞏固治療,一周后再次復查,指標接近正常。
藥物過敏?
基因變異惹的禍
一次小感冒,幾杯普通的感冒沖劑,居然能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小方和家人都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為了追查原因,肝膽外科主任李曉武邀請了藥學部的藥師參加會診。廖藥師提出,中成藥有可能會造成肝損傷,比如柴胡揮發油就具有肝毒性成分,有對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藥也有可能導致肝衰竭,但多數出現于超劑量服用的案例中。
據小方回憶,這次的感冒沖劑和藥片,是先后服用的,也都沒有超劑量。
最后,會診意見是讓小方做一次基因檢測,看看是否存在能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基因。這次,果然有了新的證據,HLA-B*5801等位基因陽性。
研究發現,攜帶特定遺傳基因的患者對特定某些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可能比其他人高數十倍甚至數千倍。位于人類第6號染色體的HLA-B*5801等位基因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基因型與別嘌呤醇藥物(通常用于治療痛風)導致的嚴重皮膚不良反應顯著相關。而漢族人HLA-B*5801攜帶率為8.8%-10.9%。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對乙酰氨基酚(APAP)引起的不良反應與HLA 基因密切相關。
這一發現給小方提了個醒,有這么一條基因,以后吃藥得更加警惕了。
吃藥后皮膚癢
身上起疹要警惕
據醫生介紹,每個人在服用任何一種藥物時,其實都面臨著過敏的風險。藥物過敏有潛伏期,一般在4天到28天,超敏的人可能用藥幾個小時就會出現。有些藥物致敏潛伏期很長,服藥1-2個月后才出現皮疹。
吃藥后要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發生過敏反應后會有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三大癥狀。
皮疹、瘙癢、高燒:
皮疹是絕大多數藥物最為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藥物在體內代謝的時間不同,出現皮疹的時間也會有不同。一旦身上起紅點點、起疹子、皮膚瘙癢發紅、發燒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去看醫生,并向接診醫生講清楚最近用過哪些藥,這能幫助醫生判斷病情和制定治療方案。
呼吸急促、氣短、血壓下降、暈厥:
這類過敏反應癥狀,大多在青霉素等輸液藥物注射數分鐘后出現,一旦出現,必須馬上搶救。
嘴、舌、面部紅腫發麻:
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類如普利類的降壓藥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過敏反應。
一般來說,不太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停藥后很快會好轉。
來源:廣州日報·新花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