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向前,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020年,安徽在全國氣象現代化綜合評估中名列第七。8月6日,記者獲悉,省發改委和省氣象局剛剛繪就了全省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線路圖”。到2025年,安徽氣象現代化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基礎設施】
建立降水現象檢定實驗(合肥)平臺
當前,全省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站間距由7.2千米加密至6.8千米,實現了鄉鎮全覆蓋。為了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今后,全省將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服務供給。鼓勵地方對中小尺度的大型氣象探測設備加大投入,先行先試。
“十四五”期間,全省將致力于發展短臨、短中期和延伸期精細化數字預報技術,研發氣候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精細化預測技術。同時,開展長江、淮河、新安江、滁河、巢湖等江河湖泊的流域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技術研究,發展流域生態治理氣象監測評估技術。
在創新基礎設施方面,一方面,建立國家氣象計量檢定站能見度、降水現象檢定實驗(合肥)平臺;另外,積極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強壽縣國家氣候觀象臺、合肥國家綜合氣象觀測專項試驗外場、飛機綜合觀測和高山梯度觀測試驗基地等建設。
【防災減災】
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延長至45分鐘以上
安徽地域廣闊,有長江、淮河、新安江流域和滁河、巢湖等防汛重點河流湖泊,以及庫區、山區等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易發多發地區、地形復雜的偏遠山村。
“十四五”期間,安徽將下大力氣補齊這些地方氣象監測“短板”,優化地面自動氣象站布局,提升暴雨、雷電等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能力,為防災減災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現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強對流天氣說來就來,監測預警能力如何,至關重要。接下來,全省將建立全面覆蓋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監測盲區、高發區和敏感區,多源數據分析,多方資源共用的強對流天氣監測網。
當前,全省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左右,最低氣溫準確率由84%提升至86.6%。2020年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5%,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今后,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延長至45分鐘以上。
【保障服務】
建設長三角人工影響天氣氣象服務分中心
長三角一體化如今正朝著高質量的方向不斷深入。接下來,安徽將構建地空天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強化溫室氣體監測評估應用技術研發,為安徽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除了開展高性能增雨飛機平臺建設,接下來,全省還將加強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大力提升合肥都市圈、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等區域的人工影響天氣基礎保障能力。此外,建設長三角人工影響天氣氣象服務分中心,科學開發利用長三角區域空中云水資源。
【氣象賦能】
建立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系列指數產品
“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圍繞韌性城市建設,全省將優化城市氣象綜合防災布局,開展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安徽將實施“氣象+民生”行動,建立面向公眾穿衣、出行、旅游、健康、消費等行為的氣象服務系列指數產品,增加數字、圖形、圖像、智能語音交互氣象服務產品。
在氣象科學普及方面,全省將加快推進全省國家級氣象科普基地和數字氣象博物館(科技館)建設,打造一批氣象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在各地現有科技館或者氣象科普館內,增加具有觀賞和體驗功能的雷電知識科普宣傳設備。
來源:鳳凰網安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