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大體重生豬集中出欄、進口凍豬肉增加及季節性需求偏弱等因素疊加影響,生豬價格持續下降。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監測,6月7日~11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5.88∶1,進入《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以下簡稱《預案》)設定的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6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提示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走勢,認真做好《預案》組織落實工作,及時開展儲備調節,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
生豬價格同比下降45.4%!出欄肥豬價格跌破盈虧平衡點
農業農村部今天上午發布,5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20個月環比增長,生豬生產完全恢復的任務目標已提前完成。據介紹,隨著生豬產能加快,生豬價格下降明顯,6月份第二周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6.24元,同比下降45.4%。生豬價格下降,養殖效益大幅縮水,據定點監測,5月份生豬養殖場戶虧損面為9.7%,比4月份擴大8.6個百分點。這幾天出欄肥豬價格已經跌破盈虧平衡點。
“豬周期”怎么破?
豬肉作為一種重要的民生商品,能否保障其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與此同時,豬肉價格基本屬于市場定價,難免有一些周期性的波動,但豬肉生產儲存和加工銷售的鏈條長、環節多、范圍廣,“小生產、大市場”的特征突出,在遭遇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或突發事件時,豬肉價格很容易大起大落,繼而引發供需兩端的諸多問題。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早在2009年就發布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此后又歷經多次修訂,于2015年形成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從實際情況看,相關預案對于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緩解價格周期性波動、保障居民豬肉消費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合近兩年的實踐探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對于在豬肉儲備調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針對性的舉措。
與2015年預案《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相比,新預案對預警指標和區間、儲備分類和規模、儲備調節機制等核心內容進行了修改完善,對近年來政府“有形之手”經驗做法予以機制化、制度化。
比如,新預案增加了兩個重要指標:一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該指標作為一個先導性指標,可通過能繁母豬存欄的變化情況,對未來8個月到10個月后生豬產能的變化做出預警;二是“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指標,該指標更加貼近消費者感受,在豬肉價格過度波動時做出預警和響應。此外,根據生豬養殖行業普遍認可的“豬糧比價”指標,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或上漲時,設置出不同層級的預警區間,為市場自發調整留出充足的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新預案針對政府豬肉儲備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設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有望讓儲備調節機制更加靈活精準。與常規儲備不同,臨時儲備充分借鑒了其他重要民生商品的做法,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產能大幅下降時進行收儲,以實現穩定生產預期、穩定產能的目標。臨時儲備的運用,使得豬肉儲備的整體規模大幅提升,有助于增強對豬肉市場保供穩價的調控能力。
總體來看,新預案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并重,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為關鍵抓手的重要作用,在價格過高時投放儲備豬肉,在價格過低時啟動臨時儲備。這既保障了居民消費需要,又可避免生豬產能的過度擴張或淘汰,有助于實現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
來源:綜合央視財經、中國新聞網、經濟日報(作者 顧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