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圖20210528112100.png (564.95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5-28 11:21 上傳
長三角一市三省再聚首,相約太湖畔。
5月27日上午,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滬蘇浙皖黨政主要領導再次聚首,共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計,并發布了一批最新成果。
隨著長三角區域間的走動越來越熱絡,一市三省也逐漸具備融合了某些相同的氣質,比如科創。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本次論壇上,一市三省所簽署的協議或達成的共識中,不少都和創新有關,比如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的揭牌,還有簽約共建環太湖科創圈,等等。
一市三省主要領導在講話時也對創新進行了重點著墨。比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長三角要激活自主創新源,立足國家戰略所需,集結最精銳的力量,共建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為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提供最硬核的驅動力。
這背后,是長三角產業格局的“重新洗牌”,也是試圖突破上限的一種“自我革命”。
作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強引擎”,也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陣地,長三角可謂重任在肩。李強表示,當下的長三角應發揮好三大作用:一是當好經濟的“壓艙石”,二是當好發展的“動力源”,三是當好改革的“試驗田”。
科創,長三角這個“DNA”正愈發鮮明
長三角一市三省雖比鄰而居,也各具特色和發展路徑。比如江蘇,依托發達的鄉鎮經濟譜寫下“蘇南樣本”,浙江則孕育出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模式”。
然而,面向未來發展,有一個關鍵詞是一市三省均不想錯過、想要共同探究和追尋的,那就是科技創新。
本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李強以會議的舉辦地,也就是被稱為“江南水網中心”的太湖作為引子,強調水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也就是經濟流量暢通的重要性。
李強認為,長三角一市三省要繼續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讓流量暢通起來,第二點,便是要激活自主創新源。他說,長三角要立足國家戰略所需,集結最精銳力量,共建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提供最硬核的驅動力。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同樣談到“共建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的想法。婁勤儉說,江蘇將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和兄弟省市攜手創造高水平科技供給、暢通高效率產業循環、強化高素質人才支撐、打造高標準基礎設施體系。
澎湃新聞注意到,其中的“一中心”,就是江蘇提出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
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談到,要率先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攻關、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科創最優生態”。
科創為何極端重要?“原始創新領先一步,技術創新領先一路。”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發言時表示,現在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其實是“卡腦子”的問題。
李錦斌說,安徽近年來抓創新,取得了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昨天的“科技之花”就是今天的產業之果,李錦斌說,安徽靠創新起家,未來還要靠創新“發家”。
湖區經濟正崛起
放眼全球的科創高地,往往也具備山清水秀的生態本底,比如美國硅谷、日本筑波抑或瑞士日內瓦湖區。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以科創之名,長三角“湖區經濟”正在崛起。
比如地處滬蘇浙交匯處,以淀山湖為核心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下簡稱長三角示范區)。本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期間,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據交匯點客戶端報道,長三角示范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稱,“水鄉客廳”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CBD,其主要功能是以生態綠色為引領,傳承江南文化基因,嵌入創新策源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將生態人文優勢和創新經濟進行有機結合,這是對傳統風景地區轉型發展新動力和新模式的一種探索。
美國未來學家喬爾·科特金說過,哪里更宜居,知識分子就選擇在哪里居住;而知識分子在哪居住,人類的智慧和財富就在哪里集聚。
本次論壇的舉辦地太湖,同樣在進行一場“科創革命”。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太湖之濱的無錫,去年正式發布了建設太湖灣科創帶的戰略構想,也就是將太湖北岸和西岸,無錫發展潛力較強的產業園區、科研院所、創新載體等進行串聯,猶如一條珍珠項鏈一般,以“太湖絕佳處”為“底座”,打造科創高地。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太湖東岸的蘇州,于去年底正式發布太湖科學城規劃,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為核,打造世界級生態創新湖區。
本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共建“環太湖科創圈”正式簽約。這意味著,打造“科創太湖”不再停留在無錫層面,而是成為了環太湖地區共同的夢想和目標。
加速分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長三角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對于科技創新的共同追求,背后是長三角產業分工的不斷加速。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蘇南以及杭州等地,隨著開發強度的不斷提高,產業過密、不符合當地高質量的發展要求后,必然出現部分產業轉移,轉型成為創新策源地的現象。
比如蘇州的地標產業之一虎丘婚紗,在經歷了粗放式規模擴張后,出現了生產經營場地過于密集、消防不達標等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的是,部分商戶開始向安徽六安轉移——那里的發展場地更開闊、政策相對更寬松。
還有,去年9月,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在蘇州昆山召開了一場名叫“昆山下一站”的招商會,區委書記親自上陣推介,展現出昔日相對后進的地區主動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和重構的自信姿態。
另一方面,蘇州在將部分產業“請出去”的過程中,還在不斷挖掘和放大自身在生產制造方面的優勢,形成新的增長極。
比如,基于相對完備的工業門類和高端精密制造的水平,蘇州當下幾乎所有區縣板塊正在全力對接總部位于上海的中國商飛,目標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基地。顯然,這是“上海研發 蘇州制造”的又一個鮮活案例。
類似這樣的“精妙配合”在如今的長三角并不少見。今年3月,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長三角各地正在加速建立水平互補分工的關系,大家認清優勢、有舍有得、各揚所長。
她以無錫舉例,無錫具備所有的汽車零部件配套生產能力,但并沒有發展整車制造,這是無錫的“有意之舉”。高亞光說,因為上海已經有整車制造了,無錫如果也發展,勢必造成土地等資源的低效利用,形成不必要的競爭。
科創是長三角正在追尋的“DNA”,最終目的還是產業的裂變升級。
李強在此次論壇上表示,構建完備產業鏈,長三角必須強化分工合作,相互貢獻長板,建立互動共生、利益共享的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來源:鳳凰安徽
|
|